看清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发展脉络,需要将其融入我国标准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。在论坛上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处长王军伟介绍,中国标准化事业经历了起步探索期、开放发展期、全面提升期三个历史阶段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,形成新型标准化体系。
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,是我国标准化事业的起步探索期。标准主要服务于工业生产,由政府主导制定,并强制执行。这个阶段诞生了标准化的多个“第一”,比如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部颁标准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诞生的。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,是我国标准的开放发展期。这个时期中国的标准化开始放眼世界,走向国际。我国加大了国际标准采标的力度,标准化工作也开始纳入法制的轨道,同时确定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并存的标准化体系。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期,标准化工作也进入了全面提升期,党和国家对标准化工作重视程度高度空前。特别是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、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标准化工作作出指示、批示。我国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贡献也不断加大,不仅有多位国内专家相继当选ISO、IEC、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领导职务,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家开始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,形成新型标准化体系。1979年,国务院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》,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、部(专业)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。1988年12月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》颁布实施,规定我国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。标准又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类。企业标准虽然由企业自主制定,但只有到政府部门备案后才能在企业内部使用。前两次改革都没有改变我国标准主要由政府供给的架构,市场取向的自愿性标准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。2015年,国务院印发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》,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、协同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,健全统一协调、运行高效、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,形成政府引导、市场驱动、社会参与、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。
纵观标准化改革发展历程,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3个历史性转变。一是标准由政府一元供给向政府与市场二元供给,改变了过去政府制定什么标准,企业就执行什么标准的局面。新修订的《标准化法》规定更加突出了市场主体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,新确立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,更好地满足了技术创新活跃、市场需求旺盛对标准的需要。二是标准由工业领域向一、二、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全面拓展,目前我国的标准体系实现了农业、工业、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全覆盖,服务领域标准占比正在不断提升。三是国际标准由单一采用向采用与制定并重。一方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,努力做到能采即采,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数量超过了1万项,另一方面,我国也积极向IEC、ISO提交国际标准的提案,提案数量的年度增加率已经超过20%,成为国际标准提案最活跃的国家之一。
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至今成就斐然。截至目前,国家标准超过3.6万项,备案的行业标准6万多项,备案地方标准3.7万余项;已发布的团体标准1万多项,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标准有114万项;组建了全国标准化的专业技术委员会、分技术委员会达到1321个,专家有近5万名;国际标准化方面,承担国际标准组织的秘书处达到89个,主导制定国际标准583项,国际标准组织注册的中国专家近5000名。